尋找十三行,從這裡開始


習慣性的,如果在沒有安排活動的假日,一定不外乎洗洗衣服,整理整理房間,然後再把自己沐浴一番之後,選擇在午後一兩點出門,當然,合理的藉口是出外搜尋填飽肚子的食物,然後,也就順勢不帶目標的隨地漫遊。


這樣的假日模式,約莫在大學時代養成,那時台南的古蹟、小吃,可都是合理隨性的最佳理由,然後依循著自我發明出的一貫路線,很順的吃完泰半的著名小吃,最終一定是要來到安平海邊作總結,彷彿那兒的豆花冥冥牽引,那兒的海風頻頻呼喚,然後讓心隨著夕陽落到海的那一頭去,似乎這樣的結果,正能完美的終結這樣一個悠閒的假日。


今天,林口的風裡依稀傳來對海的呼喚,那高吊的艷陽,正等著我去追尋,尋找一日終結的完美。風從海上來,越過台地林邊,站在
12樓的眺望,那與地平面平行的淡藍色塊,將是我的終點,八里。


背著我的
5700和腳架,當然不需要回頭呼喊著法文,只需要一顆迷路找路的玩心。


林口到八里只有山上跟山下的差別,繞過遙望的觀音山背部,山路輾轉,很快就接到濱海公路,沿著濱海往北,就會看到往十三行博物館的指標,沿途標誌明顯,只不過要小心呼嘯的車輛,濱海就像某些特定道路段,開大車也飆的跟啥似的。


早期的八里只是個附加觀光景點,面對淡水龐大的觀光資源,多數人會想搭著渡輪橫越淡水河,想像是一邊疏散著些許膨脹的觀光客,順著淡水河美景的風向,讓關渡橋搖曳在山水與翻掌之間,然後下到八里碼頭只為一嚐孔雀蛤;早期的八里,觀光人口集散地就只那神奇的一條巷弄,那通往渡輪碼頭而延伸的狹窄巷弄,然後滿是湊熱鬧的擁擠,卻不知能疏散多少淡水來的觀光客,能知道的是,這樣一個市集只是對岸一個沾醬油的地方。

 

然後在不久的過去,有了左岸。

 

左岸這樣一個別稱,不管哪裏都能附庸上巴黎的浪漫,從蘇前縣長開始,左岸的價值如頭頂發光,如醉人香頌,環河步道的闢建,左岸廣場與會館的成立,讓右岸的淡水小鎮不再專美,讓往來的渡輪更具實質的效用,她的確承受了悠閒浪漫的美名,八里左岸,多名符其實的諧音。

 

然而這改變,恐非當初飛機上那受擾的羅盤所能預測出的,不過卻也因緣際會的,在劃過時空考古的意義,囊括整個八里文化觀光園區的過去與現代,在同一個空間,用兩種不同心情去體認這個原應默默無名的漁港,那充斥滬尾的紅頭船,不再只是形單影隻的飄搖。 

 

而那飛機帶出的時空意義,正是十三行的歷史價值。 



十三行代表性文物-人面陶罐 


繞過人面陶罐的標誌,先映入眼簾的是鯨背沙丘,圓弧形的坡度往上,階梯交錯,這畫面出現在「愛的鋼琴手」
MV中,當然還有「江南」,不過鯨背沙丘的立意,是想像古十三行人登上海灘高地,遠望海中翻騰的鯨群,彷彿預告今天的漁獲順利,站上鯨背沙丘,遠眺,海風吹拂,帶來告捷的信息。

 


望海的鯨背沙丘側面 


博物館的建築極具指標意義,除了鯨背沙丘,還有傾斜的角柱體建築以及防風牆,然後傾斜建築與柱體下方的土丘上,鋪滿油綠的草坪,一艘象徵船隻的骨架破浪出航,周圍再飾以白浪水泥雕飾,這樣由海相與陸相構築而成的博物館,本身就是個故事體。



八角柱主體建築



乘風破浪般的海相意識鋼架


三層樓高的角柱體象徵山形,外觀以清水混泥土拼裝,以極其簡約的方式斜向觀音山,而從角柱延伸出的高牆,就指向觀音山的大坌坑遺址,隱喻兩者相關聯的前後時代意義;入口處則是在斜坡往地下的山洞,踏進這館區,就像踏進考古的藏寶地穴。

 

裡頭的空間感其實很奇特,彷彿有一種窒礙壓迫而來,那就像是,伴隨時間與歷史累積的包袱,沉甸甸的壓在肩頭上,很寫實。也的確,十三行的發現到創館,經歷一段坎坷艱辛的歲月。文化保存本就不易,加上當時八里污水處理廠興建的爭議,都市發展與文化保存這樣的課題又再次的被衝突引爆,從民國四十六年十三行的發現命名,到民國九十二年博物館正式竣工,也許四十六年在人類生命中已經佔去泰半,這樣的時間在歷史洪流中卻是顯得渺小,不過立意深遠。

 

一樓仰望時光空橋


至於十三行之所以稱為十三行,其中之一是傳說這裡在清朝時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商家)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以「十三行」稱之。而本館所在即為十三行庄。
 


進館的第一幕,由十三行遺址縱切下來的文化層,顯示當時的土壤地質與涵蓋的文物,一樓多為餐廳或是紀念品區,而由中央迴旋梯上到二樓,即是讓參觀者如置身考古遺址環境的考古探坑,然後依著階梯而上,想像漸漸從地底下,爬升到地平面的那種真實感,館內的展覽很詳盡,諸如圓山遺址,大坌坑遺址以及十三行遺址,都有相關介紹,而且兒童設施還真不少,淺顯易懂,甚至大多數都以童話式展現,顯見館方其文化根植的用心。除了對考古的介紹與文物的發掘,當然重點也擺在時間置換上,時代的交錯與文化的搬遷,環境與社會習慣的影響多所著墨。

 

館內的光與影,與遊人構成時空要素


十三行人其實已經進入了鐵器冶煉的時代,這也是當時飛機上造成羅盤異常反應的原因之一。而除了最具代表性的人面陶罐之外,還有紅褐色夾砂的拍印陶罐,以及精緻的雕花陶罐,在所發現的台灣遺址中,文物蘊藏量算是蠻可觀的。而十三行人的住屋,是以木住架高,這又與原住民及南洋一帶住屋類似,也不免讓人聯想是否亦為南島語系一脈。


沿著階梯迴轉而上,下方的考古坑漸行漸小,我就像搭著纜索攀升而上,而四周牆隔上映落的光線鮮明,時間在走,遠古成了腳下的歷史,而灑落階梯間的光陰呢,也終將成為過去的一環,成為歷史的元素之一。

 

時間的脈絡足跡,我踏著現在,也踏著過去,更踏向未來


階梯的盡頭,是時光空橋,短短的空橋走向觀音山方向,也是別具象徵性。不過走空橋時得有心理準備,因為顧名思義,空橋是透明的,腳下可以明顯看到最底層那個考古坑,老實說,我還真的走的膽顫心驚,雖然明知道安全,但是有懼高症的人腳底還是發軟啊!走過時光的洗禮,眼前就是瞭望台,俯瞰八里市區以及遠處的觀音山,而腳底下那兩道高牆所形成的縱線,就直指觀音山麓的大坌坑遺址,出口的設計,就是沿著兩牆之間的時光走道下到室外,彷彿從遠古走向現實,而離開了避風港,海風可是狂妄的吹著。

 

直指觀音山的時光走廊出口


出了館,漫步走向後方,人潮其實已經漸漸散去,不過太陽還掛在海的那頭,海風不斷,在鯨背沙丘上是一種憑欄的快意,而在下方的陽光廣場,則是屬於原住民的文化區,各種洪荒誕生的傳說,我彷彿在這裡看見古中華民族的縮影,很熟悉的故事情節,巧合的錯落在各個民族間,像射日傳說、遠古大洪水、人類的誕生起源等等,一樣的模式似乎映照在古今中外的各種族間,藉由這樣的一種傳說方式,依稀可以察知遠古歷史的脈絡,很多自然歷史事件也許真有其事,這又是另一項考究的課題之一了。



泰雅族的射日傳說 


離開十三行,我追著夕陽,繞過關渡橋往淡水去,不管是泰雅勇士還是漢族后羿,眼前的目標堅定,只是那為民除害的精神,卻成為了我附庸風雅的幌子,霞光旖旎炫目,卻終是要走到盡頭,就在那一日將盡之時,我在淡水河的彼岸,遙望觀音山,山邊浮雲幻化,那文化隨著時間,是否也將有走到盡頭的一天,十三行人遺留下了工藝巧奪的人面陶罐成為代表,渡海來台的先民遺留下了滬尾紅頭船成為淡水河渡代表,那麼現在的我們又在這土地留下了什麼?
 (2004/06/13)
 





觀音山雲彩
 

淡水暮色

 十三行博物館開放時間與票價:
※一般開放時間(11月至3月):
  ‧週二至週五 上午9點30分至下午5點
  ‧週六及週日 上午9點30分至下午6點
※夏季延長開放時間(4月至10月):
  ‧週二至週五 上午9點30分至下午6點
  ‧週六及週日 上午9點30分至下午7點
※逢週一休館,惟週一若逢國定假日及補假日照常開放
※全票每張新台幣100元整
※優待票每張新台幣70元整,需出示相關證件

十三行博物館官方網站:
http://www.sshm.tpc.gov.tw/content/index/index.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