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的第一印象,是每次搭火車跟著爺奶往桃園拜訪大姑姑,在看見大片海的同時,跟著視線停留在一堆泥塑偶像的公園,那個年紀還要躲著查票,旅途的勞頓,卻總是在看到海的那一剎那莫名興奮。

家裡拿香的關係,小時候常常跟著爸媽到通霄新埔,老爸的友人家開了神壇,神壇隔一道防波堤就是大海,海的鹹味夾雜香煙裊裊,偶爾步下堤防踩在沙灘上,只知道這裡的沙灘比通霄海水浴場乾淨多了。

後來知道那泥塑公園是秋茂園,而後在台南遇過第二個荒廢的秋茂園,依稀記得秋茂園裡有猴園,只是後來猴子全不見了,徒留一座猴島孤伶伶對著海,那時會想,猴子都往海裡逃開了嗎?

直到有一次跟著母親搭普通號到新埔,目的地一樣是神壇外的那片沙灘,才發現,新埔有個火車站,不過對於車站的印象,僅止於月台等車的人群罷了。

過年期間的海線車站行,我總算仔仔細細的看了這個車站,除了在網路上看過的文章,把後來對木造車站的認識,跟小時候的記憶印象慢慢羅織編譯,最靠海的車站,原來在成長的記憶中也佔了一個位子。



木造的新埔漆身沒追分那樣華麗鮮豔,不過矗立在海岸田邊,倒是樸實的可愛,這裡沒有遊客競相追蓋紀念章,甚至大半天可能乘客流量也不過小貓兩三隻,不過幽靜倒是適合這地方的氛圍,很難想像在鄉間小路上擠滿湊熱鬧的人群該是何種光景。



大門上還掛著懷舊木匾,屋子裡的光線有些暗,但是從門口向外望就是稻田,防風林,堤岸外的海潮聲一波波的讓人心定,秋冬的枯黃與春夏的欣榮想必都是倚在門柱外隨手可得的自然景色,海風一陣陣吹的人發酣,暖冬的晴日也是很醉人的溫煦,偶爾固定班車的呼嘯也能是美麗的唐突。



無意中發現屋脊上的泥偶小人,本以為如同金門屋頂風獅爺般的闢邪功能,詢問過站長後,發現連站長都不明白泥偶何來,還是經我提點才知道自己的頭頂有著這麼一個玩意兒,想來如果不是在交接時未明所以,就是哪個調皮孩童的細心傑作。



外檐下Y字形廊柱環列,撐起雨棚,也撐起三角屋頂,向南的牛眼窗對著木麻黃癡望著,窗下幾排自行車停放,在田野間用腳踏車代步真是從容的交通工具,小車換大車,進了這站出了那站,人生的選擇可以很多,也可以簡單,來來去去,熙熙攘攘的,此刻不都只剩下時間的逕流不疾不徐的點滴耗盡,又何況眼前的大海滔滔,潮來潮往,朝夕如一。而我站在樹蔭下細數著歲月的痕跡呢。




風在吹,浪在翻,火車也在動,而新埔站一如往常送往迎來,等待著適情的人來一段鐵道偶遇。(流浪日期 2007/02/24)




新埔站,1922年建,原名新埔驛,現為簡易站,由白沙屯站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