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

今年夏天藝文界有兩大盛事,一是故宮的「印象畢沙羅」畫展,一是歷史博物館的米勒畫展,兩個生存於相同時空背景的畫家,分屬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與法國奧塞美術館的珍藏,卻同時在2008年夏天的台灣交會,這樣的一個仲夏藝文星空,燦爛無比。


<下午三點多到,人群已經沒想像的多,而天彷彿將要下雨>

也許因為天氣陰雨,5月31這天,「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開展,並沒有想像中的人潮洶湧,雖然人群已是排到南海路上,但是比起上次的兵馬俑特展我想已經差很多了。

法國奧塞美術館在開館二十年後即將整修展覽廳,史博館藉著這次機會,商借米勒畫作來台展出,進而促成這次的因緣際會,這可是破天荒的一次機會,在此之前,米勒畫作從未出過奧賽,特別是響富盛名的原作「拾穗」與「晚禱」。


<史博館外牆上大型的廣告畫布宣告拾穗與晚禱的到來>

尚–法蘭斯瓦.米勒是十九世紀的寫實派田園大師,十九世紀正值工業革命,米勒跟大多數畫家一樣,也曾到過嚮往的文化薈萃地–巴黎,因為生活關係,為一些王公貴族作人物肖像像畫,甚至後來也畫裸女以賺取工錢,但藝術家骨子裡終究是反骨的,在某一天因為受到刺激而毅然決然離開這個奢華且糜爛的浪漫之都,帶著妻兒轉而走向近郊的一個偏僻鄉下,而這其中也有著許多畫家以及文人聚集這樣一個小村落,他們回歸農村的淳樸,除了檢視自我的存在價值,也探討在工業革命下逐漸加重的貧富差距,這個村莊就叫巴比松,而這些畫家這時期創造出來的作品,我們稱之為巴比松畫派,米勒正是其中最具代表之一。

展場展出除了米勒之外跟他同時其有名的畫家如柯洛畫作,大多數巴比松畫家都著墨在鄉村風景,或是動物畫,但是米勒的眼神卻是關注在農地裡生產的勞力階級,而且有時候畫裡都會透露出一些宗教氣息,像牧羊女,如同上帝差遣般,看顧著羊群,灰色昏暗的色調,偶爾天際透露下的月光是焦點的所在。

一幅農婦羞澀的臉龐背對著,在麥叢間雙手間似乎在看著信,或是想著遠方心繫的人,那樣羞赧的神情背影,背後衣物傾卸露出光華無暇的背部,讓人感動的卻是其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含蓄而內斂,這是在農作之虞的另一處幽情。

有名的晚禱與拾穗在大廳相望,拾穗是大地主對於貧富的恩賜,麥田大量收割後,遺落的稻穗通常不採收,而工作的佃農或是貧戶這時候就會到田裏面撿拾剩下的麥穗回家煮食,這是階級制度下一種人性道義發展,其實在東方也有這樣的文化,稱為「乞食」,人道主義不分東西方,都有其存在的背景與意義。看著三位老中青婦人彎腰撿拾的模樣,粗糙的雙手,這樣撿上大半天可能只求一頓溫飽,背景一群人忙著收割裝載,成了強烈的對比。

晚禱其實是件美麗的錯誤,本來米勒取名「歉收的馬鈴薯」,但是給好友看過之後,直呼他彷彿聽到教堂傳來的鐘聲,又因為畫裡面的色調昏暗,就像每個人在傍晚霞光映照之時,逆著光線作晚禱,於是米勒才在遠方地平線上加上教堂的影子,晚禱由此而來,雖然看不見農夫夫婦的神情,但是整個光線光影的投射,給予人十足的震撼張力,這讓我想到,陳之藩有一篇文章「謝天」,即使辛勤耕作之後,感謝的仍是老天的恩賜,老老實實的,不誇耀不自驕,這或許也是崇上天人合一的另一個新境界。

米勒的畫作用色低調,不奢華,不浮濫,也沒有衝突性的色彩跳脫,整個畫所表達的就是內心想要表達的感受,用內斂的情感傳達出綿長細膩的張力,這也是她的作品之所以動人的價值所在。有機會到歷史博物館來一窺田園大師米勒的寫實殿堂,你會更認識這樣一個偉大又平凡農夫畫家所要表達出的人道精神與其感動。(參觀日期 2008/05/31)


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
Mliiet
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 05.31~09.05.2008





<在7-11 ibon購票,現場可兌換米勒紀念筆記本,不過只到5/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