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灣車站 >

內灣一如往常的擁塞,如果不是想找地方果腹,解決這一行人的民生問題,我斷然不想在週末假日進到這一條所謂的內灣老街。不過同行中有人不曾到過,也算給了他們初遊的機會。

想想距離我初次到訪,已是過了三四年,三四年光景,讓一個宛若樸拙村婦,搖身一變庸脂俗粉,商店林立的速度只為賺觀光客的錢,遊客大舉的入侵只為趕搭上這偏僻地方的市集,簇擁著尋幽訪勝,卻再也找不著當初的原鄉風貌,小村綠溪,新修的水泥橋橫跨油羅溪,橋上停滿車輛,硬是削去了一旁內灣吊橋的秀麗景致,戲院上的門樓,孤伶伶的坐對潮來潮往,老房子透露出的又不只是昔日曾經的輝煌年代,蕭瑟的木板也只能慶幸不會淪為招商看板下的犧牲者,若有似無的保留住昔日風貌,但是有多少人經過會投以注視的眼神。


< 內灣戲院 >

而在車站前的櫻花樹,相形之下更顯孤寂,商業充斥,食物飄香環伺,和車站注入一批又一批觀光客的衝擊下,是否等著春天萌芽,枝幹對著車站,無視樹下趕搭著拍下到此一遊紀念的人群,無語。

在內灣感受不到一刻悠閒,連吃飯就像打仗一樣,顧著有人等位,不做停留,用完餐,走人,只不過離開這個擁擠,又即將投入另一個市集。

台三線上的北埔,如今也成為另一個趕搭熱鬧的景點,交通便利或許真的帶來商機,讓許許多多擁有古蹟記憶的小鎮重新甦活,但是在過渡開發與重利的衝擊下,原該是小鎮特質的古蹟,人文記憶業已變質,那麼一波又一波湧入的觀光客所尋找的是什麼,單純的景點朝聖,抑或單純的跟隨人潮,然後試探小鎮的消化能力,當能力漸漸負荷不了,則旅客也就日益反感,然後開始嫌惡小鎮的魅力與功用,不過沒人想過魅力與功用早湮沒在變質的朝聖運動中。

車子停在台三線上,我們選擇從一旁小路斜坡登上老街,左手邊首先經過一叢聚落,古宅前感覺破落,這是天水二堂,原為「一堂八橫」標準客式三合院聚落,即是一正身四對護龍的大型規格,是姜家因應子孫支系龐大,原天水堂不夠居住而另建,不過因為道路拓寬只剩三護龍,門庭前似乎已成為收費停車場,甚少人注意的二堂,雖然還有人居住,不過欠缺維護保存之下,凋零頹圮似乎成為難以承受的重,不過右手邊一片翠綠苗圃,菜蔬蝶舞,若不是那車子煞了風景,菜園傍老宅也是難得的田園景象。

經過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前的草坪人不少,我們選擇走進小巷,挨著天水右護龍,護龍的最外圍前半成立了一間小小的北埔人文工作室,後半則是一間水井茶坊,工作室裡販賣著當地文物小飾,不過巧的是裡頭正播放范宗沛的水色專輯,悠悠的大提琴,清脆的蘇州彈唱,配上老宅院,果然別具風味。


< 文史工作室內部穿廊 >

進入護龍參觀得另繳參觀費五十,左側與右側護龍間鋪著白石子,解說員交代著盡量不要踩踏右護龍的石板地基,一磚一瓦都是古蹟維護不易,我們沿著屋簷下的水溝開始探詢,庭院深深,雖然只有長條穿廊,但簷下幽暗,遮蔽了些許光線,背陽的一側暗壁苔深,像油墨般滴往砥柱礎石,兩三段擋牆隔住了視線,將空間畫開,一進一進的連接到後庭,這應是避免一箭穿心的手法,廂房內呈現的是當時姜瑞鵬校長的日常生活用品與起居擺設,牆壁上掛滿姜家生活照,泛黃照片環繞和室,狹窄的護龍穿堂透露微光,老照片老房子,藉由解說員的故事,構成這歷史的懷念要素,當然還要有濃郁的檜木香與榻榻米味。


< 水井茶坊內部 >


< 珠簾下的水草長青 >

迴廊到底有個階梯通往後房隔間,陰暗裡轉個彎上去,門簾拉開即是水井茶坊,擂茶香四溢,客人似乎不少,小小的茶坊感覺像是天水堂的後廚,茶坊外有露天平台,台上貼心的鋪了竹蓆,擱了幾桌和室小木桌,週遭是鞭炮花垂掛,還有珠簾隨風擺盪,視線穿越過炮仔花隔牆的隙縫,天水堂後院一清二楚,只不過那水塔甚是礙眼。


< 水井茶坊入口 >

因為行程與時間,我們並未在茶坊消費,走出茶坊才知道出了另一處出口,卻是水井的入口,入口處老藤攀爬,綠意盎然,小小的庭院裡卻見巧思,懷舊的牛車輪想起台南的窄門咖啡,一樣的擺飾功能,加上石臼水漥,石蓮花漂浮,水池裏甚至養上小魚嬉遊,也見古趣。


< 巷弄內,瓜棚下,又是一處三合院茶坊 >

離開茶坊,往回走去,感覺似乎又與剛造訪時的心境截然不同,摸著磚牆,少人的步調,兀自漫步,有了老故事的加持,更能融入這屬於姜家北埔的回憶,成長的歲月,在這巷弄間,歷史像奔跑其中的孩童,瓜棚之下時而歡笑,偶或悲傷,然後隨著時間層疊,生老病衰,留下來的,那滿牆泛黃,算是回憶,也是珍寶,記錄了校長的生活,留給後人感念與憑弔的依歸。(11/13/2004)


< 承載著記憶歸去 >

導覽解說
[ 北埔民間美術文史工作室 ]
新竹縣北埔鄉秀巒街37巷10之1號一樓
聯絡電話: 03-5801850 03-5805122 0915093609 黃小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