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簾上的字句總離不開道德教化與門庭家訓意味>

新聞上才傳來蘆洲秀才厝被潑灑不明易燃液體,隔沒幾天果真又播出正廳完全燒毀的消息,如果古蹟的防護真的落實的話,也許結果就不會這麼的令人扼腕,然而明明已經這麼明顯的有計畫的破壞,相關單位卻無法做出有效防範,也許古蹟維護與都市開發重建在現今台灣真的兩難,更何況牽扯到私人利益,那可是困難重重,然後沒多久又有重機具破壞了洋樓與部份正廳,想要重新喚回秀才厝的風貌恐怕是遙遙無期。

古蹟保存不易的重要關鍵,在於越是屬於祖厝則產權往往有諸多子孫擁有,除非是全體一致的通過保存,否則要成為古蹟維護也真不容易,更何況一旦成為法定古蹟,則不允許擴建等會危害原本樣貌的行為出現,這也對後世想要發展的人躓礙難行。

至少蘆洲李宅可算的上幸運多了。


<古厝與風水息息相關,當然地脈與人氣也是要素之一>

李宅周圍環伺公寓高樓大廈,隔著一間學校比鄰,然而整個社區卻因為這個古蹟保存區顯得僻靜,彷彿就一座綠化公園在自個兒家門口,每個出現在店家門口或是路過的人感覺都悠閒了起來。


<門庭席坐,總是勾起許多小時回憶>

一牆之隔隱約可見屋簷層疊,鄰居們好心的又熱情的問候我們是否專程來參觀古厝的,也許他們早已司空見慣,還不忘叮嚀我們李宅的特色在一百二十扇門,點頭謝過,不知道是資料記錄還是他們真的數過,不過我想我應該不會真的一扇一扇門去端詳算盡。宅裡正進行春聯特展,這不是正與一百多扇門不謀而合的貼近。


<入口山門,我們家也是隴西堂>

收費後由側門進入,外牆的山門旁有前一陣子馬英九提字的「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推開山門映入眼簾是半月湖,湖邊風吹漣漪,垂柳青青,繞過湖畔,蹲在柳樹下遠看這宅邸,磚紅的屋身矗立在翠綠的草坪上,層次鮮明,四週比鄰的樓房大廈,彷彿都被忽略在這自成一局的大宅院之外。


<置身於都市之外的紅磚大厝>


<紅磚石牆,草坪綠的鮮明>

在以往農業時代,李宅坐落在田野間,因為本身宅邸地勢較風水池高,甚至可以借覽觀音山的風景,因此「觀音借鏡」成為當時李宅的特色之一,有一句俗諺「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道盡李宅正廳五開間,後廳九開間的格局,明堂與外埕矮牆相隔,外埕又接半月池,層層疊疊,井然有序。


<層層門戶,開啟百二間的承襲>

李宅主體建築以護龍合院層層包夾,嚴格來說有三組三合院構成,而護龍間又疏以過水廊和子孫巷,經緯橫貫,除了能方便每一戶的照應聯絡,也儼然自成一防禦體,而正身兩側多做有「半樓仔」,除了在家族人口膨脹之外提供更多居住空間,容納更多家私器具,也提供水患時的避難場所,特別是蘆洲這地方因為位處淡水河匯流處,沙洲淤積情況下,每到風災海水漲潮,總是水患不斷,「半樓仔」就成了暫時逃難的棲身之所,而萬一水不停漲高,還備有槌子可以直敲破屋瓦逃生。這在台灣地區閩式建築經常看到,像小時候我奶奶家的三合院,甚至於後來居住的透天厝都還留有所謂「半樓仔」的空間,常常成為小朋友玩躲貓貓捉迷藏的最佳地點之一。


<貫通護龍的子孫巷>


<天井與天井間的過水廊>


<柴、米、油、鹽、醬、醋、茶>

李宅沒有華麗高翹的燕尾脊,由此可推斷屬於一般民宅建築,但是山牆的脊頭特高,有種厚實穩定視線的感覺,李宅甚少華麗的雕飾,但是許多剪黏與鑲嵌卻是平凡精簡中見不凡手藝,除了活絡建築質感,也具教化意義,中國人總是無時無刻喜愛吉祥,納福,討吉利,而忠孝傳家,兄友弟恭等的家族訓示更是讓李家世世代代能夠團結興盛,開枝散葉,中廳前的忠孝節義四個大字昭然若揭。


<天井仰望脊頭、鳥踏、窗櫺>


<李友邦將軍每天早晨起床看到的就是忠孝二字>

李將軍是二二八事件罹難者,感念李將軍遺孀嚴秀峰女士無畏與無私的割愛與奔走下,李家七大房最終決定保存古蹟,讓我們今天可以參觀前人的宅邸,想著李家一門英烈的事蹟,這遠比教科書裡的字字句句深刻真實,史實終不能淡忘,但是無私的奉獻與原諒包容正是李家所要帶給社會最深切的期盼,然而對應同樣位在蘆洲的秀才厝,不勝唏噓。(流浪日期 2008/04/19)


地址 : 台北縣蘆洲市中正路243巷19號

更多照片 => 按我


<今朝功名數十載,留與他年說夢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