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硐的標誌,很可愛 >

因為煤礦博物館的開幕,這段消逝的黑金歲月,又重新被提起,而這座原本杳無人跡安靜聚落,又開始沾染上喧囂人氣。

在這之前,侯硐的百貓街,已掀起一陣拜訪旋風。

記得當時第一次到侯硐,陰雨,一行人浩浩蕩蕩從小粗坑沿著金字碑步道,半探險式的穿過崇山,來到這個小村落,我喜歡雨天的九份,雨天的金瓜石,但這雨天的侯硐,除了靜謐,猶流露著淡淡哀愁,人煙罕至,甚至連馬路上的當地人都寥寥無幾,侯硐車站守著一旁的廢墟,看著往來的班次卻鮮少有人為他停留上一回,當然對那些偶然迷失的路人或是遊客來這邊找尋安靜與雨中落寞的孤寂有著莫大鼓舞,撐著傘兀自漫步在雨中,傍著瑞三礦業的煤場廢墟,是一種孤絕的美,當時我就被這樣場景氛圍深深吸引著,那站前唯一的一間小麵店,蒸融的溫度最能溫暖旅客的心,阿婆咧嘴的笑,讓這小聚落充滿人情味。

再訪侯硐,卻已是六七個年頭過去了。

現今的侯硐,不再有猴子,卻被貓群所佔據,貓村徹徹底底的成了這山城的皮相之一。


< 很可愛的票券 >


< 紀念戳章也都是貓 >

一大早的車站未見人潮,空氣中悶濕,斑駁的圍籬明顯看出這長年雨水的浸濡,雨後的光景,頗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味道。廢棄的瑞三礦業,依舊在車站旁,呈現一種新舊時光的錯覺,但我比較喜歡這樣的頹圮感覺,廢墟中流露著曾經的風華,與現在的敗落蕭條。


< 安靜的車站,尚未出現人潮 >

走過車站的行人天橋,充斥著都是貓村的意象,很明顯這已是發展觀光的主動力,一面牆上彩繪著Q版貓,另一面牆展覽著貓夫人拍的貓咪影像。


< 貓村成了這裡最大觀光誘因 >


< 可愛的貓咪彩繪 >


< 車站陸橋變成貓的意象走廊 >













出了車站,似乎有股蠢蠢欲動的氣息,因應煤礦博物園區的開幕,工作人員與店家正忙進忙出的,還沒有許多遊客的園區,呈現的是另一種風貌。


< 曾經帶來工作機會的瑞三礦業,如今只剩廢墟 >


< 還蠻大的月台,以前應該很多運煤車 >


< 攤販的告示牌,令人會心一笑 >


< 貓形狀的鳳梨酥 >


< 侯硐煤礦博物館 >

我們信步走著,看看這蛻變中的煤礦山城,很多機具廠房,是被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殘破的原貌,雜草充斥,有一種淪落的美,是經過多少時間的洗滌淬鍊,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事過境遷,人去樓空,想那九份可還眷戀著華燈初上的繁華舊夢呢,商業聚集,人潮也沒間斷過,而這裡至少比起很多地方重建後,營造一切如新的假象來的好。



從博物館仰望運煤橋,橫跨在基隆河上,特殊的拱橋設計,橋墩經年累月的風化沖刷,是大自然與歲月的聯合戳記,兩旁青蔥綠意夾岸,給予視野一種恆定的舒適,走上運煤橋,可以俯瞰整個博物館與河階地,碧綠河水,源遠流長,挨著河階地的舊瑞三礦業,在這個綠野悠悠環伺下,俗塵不染,喧囂不聞,至少現在還是這般光景,說不定遊客多了,那又會不同了。




< 運煤橋 >


< 廢棄廠房 >







沿著河邊一直走,會經過舊礦坑,我們繼續尋找著舊日侯硐神社遺址。










< 舊礦坑 >

從介壽橋旁的懷德亭,依循指標拾級而上,沒多久就看到以前石階鋪成的表參道,這裡很明顯整理過,雖然石階上滿布青苔,兩旁欉木比人高,悠悠小徑,剛好陽光灑下,照的整條參道綠意盎然,卻開始顯得悶熱起來。




< 神社指標入口 >


< 表參道 >


< 旁邊許多豆娘 >


< 還有蜻蜓 >

中間有個小鳥居,由此進入到神的地界,參道終點是一座涼亭,就像台灣其他地方的神社一樣,這裡也只剩基座供人憑弔。




< 下面才是真正入口 >


< 大鳥居 >


< 石燈籠上的奉納字樣 >

由於氣溫漸漸上升,蚊蠅多了起來,我們並沒有久留,下去時走另一個方向,果然遇到更大的鳥居,那應該才是原本的入口處,原來就在大馬路的旁邊,我們其實是從馬路下方往上,馬路迂迴了一圈,又會接到剛剛的河濱介壽亭。




< 介壽橋上回望運煤橋 >


< 侯硐博物館指標 >

離開神社後,換走介壽橋過河,河裡正好有人在河釣,看他甩竿方式,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弧線,讓我聯想到電影大河戀,只是轉換不同場景罷了,那是我最愛的一張電影海報。


< 這場景讓我想起大河戀 >







 

博物館此時遊客漸多,人聲鼎沸,也正代表該是打道回府時候,心裡其實期盼著,這裡還能保有一貫純樸的幽靜與自然,還有那些頹敗與落寞,歲月洗禮過的廢墟殘屋,才是歷史該有的面相。(2010.07.24)

 

看貓嗎 => [影像]侯硐躲貓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