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到過蘭陽博物館幾次,我對她最鮮明的印象,永遠停留在2010年的這一天,那樣的澄澈而乾淨。
博物館位在舊烏石港,一旁立有烏石港遺址,遺址前是淤積的濕地生態區,代表舊烏石港因為淤積,而失去原本的功用,外圍的生態區與博物館連成一氣。
館體建築本身極具特色,融合了當地的景觀,傾斜的建築底是取象北關常見的單面山,而山水映照出蘭陽平原的樸實與真誠,伸向海面的稜線,又與海上的龜山島相呼應著,看盡港中的千帆過處,迎接旅人的川流不息。
< 走入博物館前的引道,原本應該是掛滿三角旗的旗海,因為之前颱風而取下 >
牆壁利用玻璃帷幕與類岩壁磚,交疊出櫛次比鄰的感覺,活絡了視覺感官,水鏡映著山,映著雲,映著藍天,玻璃映著陽光,映著水色,兩相呼應。
歷史與時間原本就是一面鏡子,鑑往知來,館裡面介紹的,舉凡蘭陽平原的生態、歷史、活動、地質、文化,與這片土地上的人息息相關,而這也是棟綠建築,利用層層疊升的樓層地形,讓室內空氣流動,而不需要多耗費極大的空調。
大廳裡,一大片玻璃帷幕面向東方,讓溫暖的陽光照入,採光極佳。光影將屋頂骨架洩下,隨著時間流動而移轉,我喜歡站在大廳中,感受這時間與空間交疊的協奏曲,無語,無聲,卻蘊含力量。人的渺小,但思緒,創造,與想法卻無限遠大。
當然前提是,遊客不多的時候。
參觀動線得先搭手扶電梯到頂層,拾級而上的階梯,卻讓我想到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進入的第一幕,蘭陽的俚語「阿藝倌真正水,噶瑪蘭厚雨水」明白的揭示這裡的人文與氣候,宜蘭迎風,總是多雨,尤其是冬天。也因為特殊地理位置,也造就了蘭陽平原豐富饒勝的農產。
四樓先從地理位置,氣候與自然景觀著墨,是所謂的山之層,介紹動物與植被,當然境內有一個國內首屈一指的福山植物園,堪稱宜蘭的避暑勝地。
接著逐層而下,就是紀載著蘭陽開發史的平原層,農產,文物與生活簡介,著名的搶孤也在其中,這是頭城最負盛名的民俗活動。
展場有許多假人場景,當然有著其他地方常見的告示,請勿觸摸。這四個字到處見,台灣的自我約束能力還是沒辦法確實做到,尤其是當看到小孩子攀爬或是觸摸時,一旁大人們能不能有所告誡或藉機會教育,但我遇過好幾次,反倒會不客氣地大聲說,哪家的小孩這麼沒家教,好的博物館都有設置展覽,特別是互動式的,還是得必須好好愛惜,才能保證永續的展出不會變質與破壞。
二樓則是海之層,一艘大型漁船矗立,海洋資源介紹,還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海底溫泉所在,龜山島。
最後出口的時光廊,是由許許多多壓克力柱組合成宜蘭縣境,每個方塊裡都嵌了代表每個區域地方特色的照片,如同看板燈一樣的五顏六色閃爍變化,牆壁上一幅大幅的龜山朝日,並且由宜蘭作家黃春明創作的「龜山島」題詩於上,描寫蘭陽遊子返家的心情,火車過山洞的丟丟銅仔,在在表達了宜蘭人對這塊土地深刻的眷戀不捨。
走出館外,是一片棧木平台,背後就是高聳偌大的玻璃帷幕,或藍或綠的色塊反射藍天豔陽的光,前方沼澤水池被驕陽溫度曬得發燙,連海上吹來的風都顯得疲弱無力,池裡的綠色植物也油亮的螫人視線,戶外真不是個久待的地方,若是太陽小一點,坐在外頭肯定舒服。
想起大學時常對宜蘭同學開玩笑,特殊的口音,獨立而隔絕的地理位置,笑稱她們是化外之民,蠻荒之地,但其實,因為獨立的特性,才能真正保有原有的民俗風情與傳統,蘭陽平原就像一塊瑰麗的綠洲,在台灣的東北隅散發出光亮,甚至在政治上,旅遊上都有著相當傲人成果,我想這也是這塊土地先民胼手胝足,打拼出來的成就,有好的基底,加上後人的傳承,才能造就讓居民們都滿意的幸福土地。(20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