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大肚車站的同時,想到去年造訪的磺溪書院,除了頹圮的摘星山莊與遊人禁入的筱雲山莊,磺溪磚雕是另一處值得一探的藝術天堂,只可惜去年的整修難以窺得奇貌,今天天明未暗,可以趁隙好好拍個夠。

書院坐落在幽靜的社區裡,面對著大片稻田,田溝裡傳來熟悉的土味,其實大肚本就鄉下,除了鄰近王田交流道,有許多當時六七零年代興起的中小企業工廠,建立起稱作台灣經濟奇蹟的奇觀外,現在景氣衰退下比鄰收起的工廠更見鄉間田埂的落寞,田野上不是工廠坐落就是高壓電塔蔓延,延伸到大肚溪出海口北側的火力發電廠。那四根煙囪可是傑傲嶙峋的挺立著,週遭環繞卻不知是塵埃還是霧氣。

 

磺溪書院建於清光緒十三年,昔稱文昌祠,為大肚地區的文教中心。

 

磺溪書院坐北朝南略偏東,是一座七開間、兩進、兩護龍帶四垂亭的四合院書院建築,前埕寬廣,形式雄偉,第一進以中央三開間為山門,燕尾翹脊屋頂由此左右層層降落,使七開間正面展佈均勻,第二進為三開間的講堂,中央供奉 文昌帝君,前有八柱歇山屋頂的四垂亭,屋頂脊飾精美,剪黏圖象生動為其特色,講堂兩側,與護龍齋舍相連接的過水廊外牆,是磚雕製作最為精美的所在,從牆堵、門窗外框到窗櫺、半圓弧牆基以及花瓶形外門等等,無不以鏤刻花紋的磚雕為飾,為台灣清代建築中最為出色者。(文自台中縣文化局立牌)
















灰白的天空不討喜,大大折煞了這雕樑畫棟的書院建築,書院本身格局不大,但卻是講究非凡,華麗的屋頂裝飾,壁飾磚雕,都顯現這一座書院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們把車停妥在埕前的溝邊,信步向前,沿著矮樹叢隔望山門,紅牆伴綠意,交疊燕尾層層,飛簷錯落,門前石獅古意盎然,公獅肅穆生風,母獅伴小獅逗趣,門扉深鎖,不過窗櫺裡透出的光線,與窗櫺上的幾何雕花別出心裁,兩獅與兩旁四根角柱的礎石都是青斗石材。





 




山川正殿兩旁各有一幅磚雕,龍邊「歲朝清供」,虎邊「一路連科」,是引領我們進入磚雕藝術的開始,而正殿的山牆上與過水廊的外牆則是磚雕藝術的極致。








 










進入中庭天井,庭前有拜殿,歇山式屋脊,型如孔廟月台,內祀文昌帝君。

 


 




比較有趣的是我在主祀廳兩邊牆上發現兩張書匾,一為書寫清代私塾授課的課程,從七歲到十三歲,還有清代台灣的書院一覽,也許有許多早已經荒廢不存了,
但至少證明台灣禮教也是很開化的。





 

磺溪書院因九二一重修,其實更早之前已修復不下數回,鄰近大肚溪也常水災,所以古蹟保存還必須跟天災抗衡,即便天災難料,人其實才是最大的殺手,原本書院保存有「雅歌孝友」與「經天緯地」古匾,在這次維修中卻有人趁著維修鷹架之便,把「雅歌孝友」整塊偷走,正堂香煙裊裊,烏黑的天花板藻井瓜架,只留下「經天緯地」獨鎮大廳,教人不勝唏噓。
 
 



正殿水車堵上的交趾陶>


嚴鎮簷下的石獅,具有祛邪功能>
 

東廂房與瓶形門通往過水廊,取出入平安之意>

     
環環相扣的窗櫺,連綿不斷,就像智慧無窮無盡,但事求圓融>

偏廳擺了一頂連中三元的轎子,「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當時文風興盛之下,以農為主的台灣受漢族思想,求取功名仍是跳脫貧窮與低下階級的唯一途徑,即使有經商致富者,也是有捐輸買官的行為,求個一官半職,光耀門楣。不過要坐上這樣一頂轎子的背後,可是多少揹負多少家族的包袱與個人榮辱,但在我看來這轎子還真是小的可愛,坐在裡面反倒不覺得舒服吧。


連中三元,金榜題名

書院的主旨在教化,磺溪書院在當時也的確扮演了稱職的角色,而現今教育普及之下,書院所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只有教育上的文化傳承,本身賦有的建築藝術價值也應被重視,而在我們親臨欣賞的同時,也該知道,教育與文化與傳承之間的因果,讓我們也能成為歷史價值的一份子,飲水思源,承先而啟後。
(02/24/20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凱文 的頭像
    凱文

    影像逆旅,讓心出走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